跳转到内容

“无家可归”不再是一个凄凉的诅咒,甚至算得上一个美好的祝愿

“家”对中国人而言是一套综合性的“生存机制”:它集繁衍、福利、救济、生产等所有功能于一身,一个人活在世上的所有需求几乎都可以从家庭中得到。反过来,有很多事都无法靠个人力量办到(所谓“独木难支”、“一个好汉三个帮”),在一个尚未完全市场化的环境中,很多服务、乐趣,更别说权利,仅仅靠钱还得不到,只能靠关系、权力和福利等机制来予以补充。

久而久之,很多人都学会了尽量少花钱而充分利用这些“免费”的资源,而代价则是你难以从这一千丝万缕的网络中完全独立出来。生活在其中的个体,就像在一个小小的生态区位(niche)中进化的生物一样,最佳生存策略就是适应这样的环境,发展出对这一微观环境的细腻适应力,最终形成稳定社会秩序的基础。

1987年,一项针对中国城市家庭的调查表明,中国父母认为子女最大的道德缺陷是“不听话”;现在三十年过去了,这仍让很多父母感到烦恼:子女成年后的独立自主看起来似乎不是一件值得欣慰的好事,而被看作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

“无家可归”已经不再是一个凄凉的诅咒,对那些迫切想要逃离故土束缚的人们来说,甚至算得是一个美好的祝愿。


在家过年的排斥反应,需要开工来解绑

维舟 大家 2019-02-11

https://mp.weixin.qq.com/s/YWceHaBRWJVediVv75rAtA

欢迎随手转发到朋友圈。寻求转载授权,请关注微信公众号航通社 (ID:lifeissohappy) ,并在后台留言输入关键字转载。转载时请保留版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