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在巨大的生活无意义感面前,一些留守儿童主动选择沉迷游戏

游戏工业捕获留守儿童的秘密在哪里?留守儿童沉迷游戏的现象为何难以根除?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中国农村留守人口研究”团队自2016年开始,集中关注农村留守儿童与网络游戏这一主题。

对于学校和家长来说,手机对于孩子是一个玩物丧志的物品,而对于留守儿童来说,手机就意味着一个世界。

城乡二元结构的限制、农村寄宿制教育的压抑以及村庄生活的单调,导致留守儿童产生父母陪伴受限的孤独感、自由意志的压抑感以及村庄生活无聊的体验。

在其他传统娱乐活动(如看电视)不被“感冒”的情况下,电子游戏成为留守儿童暂时逃离生活无意义感的唯一选择。一些留守儿童尽管可以自觉地意识到游戏的危害,但是在巨大的生活无意义感面前,依然主动选择用游戏填补生活的意义。

进入游戏门槛的相对平等以及竞争的公平性,在游戏中的无身份感,让留守儿童觉得玩游戏“特别有意义”。“在游戏中没有好学生和差学生,也没有农村孩子和城镇孩子的区别,学习成绩好不意味着游戏技术好”。

游戏也通过提供声望排序和会员服务,让留守儿童觉得自己和别人“不一样”。“我玩游戏有两个目的:一是‘排第一’,每次看到排名靠前,我就特别高兴。二是‘拼装饰’,谁装饰得好就能得到小伙伴羡慕的眼神。我还包了‘黄钻’服务,这样可以多领礼包,让游戏快速升级。”

游戏工业还用了“区分”的手法,有角色扮演、策略、动作、冒险等不同种类,根据不同年龄和性别开发了不同的游戏程序,将留守儿童定位至不同的游戏群体。“小一点儿的孩子愿意玩‘天天酷跑’‘球球大作战’这类简单的,而像我们大一点的一般都会玩‘王者荣耀’和‘穿越火线’。”

游戏也强化了“男女有别”。“现在,我们班已经形成了两个圈子,男生玩‘王者荣耀’,女生玩‘奇迹暖暖’。”

在班级中经常因为有人游戏技术不好而被孤立,或者因为游戏配合不好而反目。研究团队认为,虚拟游戏正在一点点侵蚀留守儿童的现实生活,改变留守儿童对现实生活的理解方式。


村里的孩子 被游戏工业捕获了

中国青年报 冰点周刊 2018-12-10

https://mp.weixin.qq.com/s/SVnOkyutqAv89fgliAzYsQ

欢迎随手转发到朋友圈。寻求转载授权,请关注微信公众号航通社 (ID:lifeissohappy) ,并在后台留言输入关键字转载。转载时请保留版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