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黄金时代”的《南方周末》为什么是一个让年轻人迷恋的地方

“那会儿的新闻行业比较有光芒,大家愿意投奔。当时南方报业集团连续几年都入选大学生最喜欢的雇主单位,是和微软、GE、宝洁这些公司一起排名,前50里,国内媒体只有南方报业和凤凰卫视。”回忆起早期的实习时光,朱红军的八字粗眉微微蹙起,面中带笑。

此时,二十岁不到的南方周末正处于它的“黄金时代”。现任腾讯副总裁陈菊红,当时是这份报纸的编辑,曾写下广为流传的词句:“那些金子一样的日子,闪亮得让人不敢相信。”

1998年和1999年南方周末年末特刊,共回访了49条当年有强烈社会反响的南方周末报道,论报道体裁,只有6条不算调查报道,论报道性质,只有4条不算批评报道,而且还不是“打苍蝇”的批评报道,被批评者的行政级别大多在市一级。

当时南方周末做调查报道可谓不计成本。2001年下半年,《南方周末》因外力原因陷入低潮,编辑部却调高了记者出差的补助和住宿标准。报社给出的解释是:在新闻低潮的时候就是要投入新闻。

“以个案推动制度和系统的变化,这是我们报道的着眼点。我们要提供一种新的思维模式‘权利与平等’。这是负责任的媒体和记者的责任。”一位当时的南方周末调查记者在业务交流文章中写道。


“就算最后我在南周当上新闻部总监、评论部总监,他们都是叫我郭老师或者郭博士。”郭光东笑着说,“很多单位会称呼你小李,小王,它在无形中就有一种等级观念,或者一种辈分的观念。”

就算是现在,与他相熟的人依旧会叫他郭老师,而不是叫他郭总。

在南方周末,上至部门总监,下至普通记者,一律称老师或者外号,不称职务。服务了十多年的编务唐敏和排版员梁宝敏,则被尊称为唐敏姐和宝敏姐。记者和实习生开玩笑的时候,也会称实习生为老师。

现在已经无法考证“老师”这种称呼是如何在南方周末流行的。一种被普遍接受的说法是:陈明洋刚加盟南方周末担任解密版编辑时,他称报社上至主编下至排版员的每个人为“老师”,大家合计,决定称他为“校长”。这称呼一辈一辈记者传下来,一直叫到现在。另一种说法是:创办人左方主政时,凡有新人报到,第一个告诫就是不要称官衔,按南周传统,一律直呼其名或老X。

不讲资历,平等、自由,使南方周末成为一个让年轻人迷恋的地方。


此间的南周

武汉大学新传学院《新视点》记者 李颖迪 编辑 郭琛 张稆元 2017.1.6

http://blog.bullog.org/2017/01/nanzhou.html

欢迎随手转发到朋友圈。寻求转载授权,请关注微信公众号航通社 (ID:lifeissohappy) ,并在后台留言输入关键字转载。转载时请保留版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