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为什么改革初期的青年史学工作者,总在关注理论问题

史学发展的步履蹒跚可能真有点“跟不上时代”。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史学界对既存研究状况的不满可以说是老中青共同的。最明显的不满是较长时间里“史学危机”的议论不绝于耳,而思有所变。当然,不同的人对“危机”的具体指谓可能相当不一样。

1986年《历史研究》第1期发表“编者的话”,说近来一些青年史学工作者不断发出“史学危机”的呼声,编者以为这意味着“史学正在发生转机,正酝酿如何革新内容与形式”。这就清楚地表出,那时的史学还未曾出现“内容与形式”的“革新”。

从思考的问题看,改革开放前十年甚至前十五年的史学文章,大体延续着文革前所谓“十七年”的思路。其中一个特点,就是史学文章中谈理论的还不少。然而上引“编者的话”又说,那些“青年史学工作者”所言“史学危机”的一个要点,即体现在“理论”上。

问题是,如果针对的是过去稍带教条意味的理论之失落,则具有“危机感”的似乎应当是在更早学术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年龄偏大的学者;青年学者会有这样的感觉,恐怕是他们觉得已经出现的改变还不够。不过在我看来,为什么那时的“青年史学工作者”总在关注理论,这个问题可能比他们关注什么理论更有意思。


近四十年史学的流变蠡测

罗志田 大家 2018-12-16

https://mp.weixin.qq.com/s/VFX94XGsdFWPGXgOCUE1hA

欢迎随手转发到朋友圈。寻求转载授权,请关注微信公众号航通社 (ID:lifeissohappy) ,并在后台留言输入关键字转载。转载时请保留版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