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1985 年,中国人头一次知道原来国外有这么多唱片公司

这个十年里(1979–1989),还有两件事不得不说。一是唱片业。1984年前后,市面上开始出现进口音乐磁带。这比从收录机翻录的音质好很多。从磁带封面的文字上,爱好者们慢慢知道了乐团和指挥的名字,对于乐曲的版本也开始有所认识。我最早买到的舒伯特交响曲全集就是五盒套装(EMI出品,卡拉扬指挥),音质和品相都很好。算下来合8元一盒,而单盒怎么也要10元或者12元。

1985年,中国图书音像总公司(简称“中图”)在北京展览馆举办了第一届北京国际音像制品博览会,说眼花缭乱一点不为过,原来国外有这么多的唱片公司,也是头一次看到了激光唱片。北展的博览会是标志性事件。

八十年代后几年,北京陆陆续续开了很多家音像店,东四南大街248号是中图公司的门市部,还有王府井外文书店楼上,光八面槽那一带就有三个店。八面槽西北角那家楼上还有音乐类外文图书。仿版的格罗夫音乐词典(中文)虽已不全,但仍然很值,早几年160元可以买全套。

中图公司音像部定期编写的目录索引就放在门市,每次去都拿一本新的。那个年代,大家的收入不高,一次也就买几张。当时的标价分三种:正价85.8元,中价65元,低价40元左右(CBS,也就是后来的索尼标价不同,他们正价当时才39元)。主要唱片厂牌有DG、EMI、DECCA、PHILIPS、CBS、NOXOS,MELODIA等。

有时在中图门市部会碰到社科院哲学所的叶秀山先生,老先生有见识,每次都要请他推荐唱片。同仁中也有不少有趣的事。有一位惧内的朋友,每次买了唱片,晚上回家要确认楼上自家的灯没亮(老婆没到家),才匆忙把唱片带回家。还有的一时兴起,把孩子的托儿费买了唱片。唱片业的兴起也带动了激光唱片播放器材的发展,前后几年,北京的器材商店也如雨后春笋般。


40年,我的中国古典音乐流水账

曹利群 大家 2018-12-06

https://mp.weixin.qq.com/s/aPm2b7AYiLhQXxamwb1xsg

欢迎随手转发到朋友圈。寻求转载授权,请关注微信公众号航通社 (ID:lifeissohappy) ,并在后台留言输入关键字转载。转载时请保留版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