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大部分人都是风险厌恶者”,普通人往往明知自己不理性,也要坚持

专家站在第三者的角度分析,忽视了人性的弱点,反而给人一种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感觉,而普通人如果有切身利益关系,感受就完全不同。

假如你午饭去吃 20 元的套餐,一个同事告诉你,他有一张满 40 减 20 元的优惠券,20 元刚好买两份,但他有个条件——他只想付 1 块钱!

从理性的角度分析,你应该接受,相当于你只付了 19 元,还是赚到了。但事实上,你十有八九会断然拒绝——凭什么啊,我就算是多付一块,也不愿接受如此不公平的分配方式。

现实中典型的例子是“该不该判人贩子死刑”的网络大讨论。

专家的想法很有逻辑,第一、如果贩卖儿童有可能被判死刑,那么人贩子就会倾向于在逃避追捕中,置儿童的性命于不顾,反正都是一死;第二、大量司法实践证明,加大刑罚力度不会降低犯罪率。

这个逻辑大部分人其实都能理解,可就是感情上无法接受。而且对于很多人而言,子女被拐卖的痛苦并不亚于丧子之痛。

如果说上面的例子中,普通人反对专家,仅仅为了寻求一种情感宣泄,那么在下面的例子里,普通人往往明知自己不理性,也要坚持。

还是以医生为例,假如某重症有两种治疗方案,A 方案成功率 50%,另外 50% 没有任何变化,B方案成功率高达 90%,但有 5% 的风险立刻死在手术台上。

作为医生,站在第三者的立场上,肯定觉得 B 方案更好,手术当然少不了风险。但患者就不一定了,5%的死亡风险,对于绝大部分人而言,还是太高了。

这就是行为经济学上说的“大部分人都是风险厌恶者”,为了避免死亡、破产一类的“绝对风险”,宁可放弃“风险收益比”更好的方案。

所以作为专业人士的医生,不仅要懂医学,更要懂人心。美国医学院入学考试从 2012 年开始,加入了大量人文内容;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甚至把“小说阅读与讨论”作为必修课,就是希望未来医生们不但能作诊断,还能与病人沟通,让病人理解自己的病情,作出更好的决定。


“砖家叫兽”们为什么常常“不靠谱”?

人神共奋 2018-12-04

https://mp.weixin.qq.com/s/AVuB5j6dIAF8Rl4g-0zcyQ

欢迎随手转发到朋友圈。寻求转载授权,请关注微信公众号航通社 (ID:lifeissohappy) ,并在后台留言输入关键字转载。转载时请保留版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