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三从四德”始于东汉,背后是对外戚夺权的恐惧

西汉初年女性的家庭身份,远未如《女诫》中那般低入尘埃。学者贾谊仍将“夫和妻柔,姑慈妇听”视为“礼之至也”。理论上夫妻、姑妇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刘邦未发达之前,吕雉参与耕作,对家事的掌控权并不弱于刘邦。

在家庭身份之外,西汉早期的贵族女性,也可以拥有显赫的社会地位。“汉承秦法,设尚主之仪,以妻治夫”,西汉以列侯之爵佩带印绶的女子颇多(如樊哙之妻受封临光侯,萧何之妻受封酂侯),吕后(刘邦之妻)、窦太后(文帝之妻)、王太后(景帝之妻),在国事上也拥有相当份量的发言权。

及至汉武帝执政,因为早年有过受制于窦太后与王太后的不愉快经历,他任用的董仲舒,就开始倡言“丈夫虽贱皆为阳,妇人虽贵皆为阴”。到了汉成帝时代,因为太后王氏对朝堂的影响力很大,宗室刘向又特意编纂了一部《列女传》,宣传强调女性的一举一动皆应以男性为中心,试图用“礼教”来制约外戚,进而在宫廷权力斗争中取得优势地位。

进入东汉,中国女性的命运终于空前恶化。王莽以外戚的身份取代西汉,对东汉皇帝而言是一个沉痛的前鉴。从光武帝开始,东汉皇帝长期致力于从制度上防范外戚专权。在汉章帝时代,他们自认为找到了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那就是:从理论上将女性贬为次等人、贬为男性的附属物。

完成这一理论建构的,是由汉章帝亲自主持召开的“白虎观会议”,班固等人具体负责落实会议成果、将之整理为公元79年的《白虎通义》一书。《白虎通义》提出“妇人无爵”之说,直接取消了女性的社会地位。书中还大费词章解释:“妇人无爵何?阴卑无外事,是以有三从之义: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为什么“妇人无爵”?因为女性是“阴卑”之人,没有社会属性(无外事),只有“三从”(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的家庭属性。在中国历史上,东汉是第一个以法律的形式、将女性残酷定义为男性附属物的王朝。“三从”之说,也是在东汉首次出现于国家法典。自此,东汉女性的社会地位一落千丈。

于是,约三十年后,那位在夫家“战战兢兢,常惧绌辱”了四十余年的班昭,因为担忧自己的女儿们在夫家受到屈辱迫害,不得不给她们写一份“婆家生存指南”(《女诫》写作于公元105年之后),字字血泪,告诫女儿们,在这样一个操蛋的时代,一定要学会将自己低低地埋入尘埃。

任何一个时代的道德滑坡,都是从政治滑坡开始的;任何一个时代的风俗变异,也都是从权力变异开始的。若没有皇权以法典的形式、将女性贬为次等人,擅长赋颂、精通史学的才女班昭,又何须“战战兢兢,常惧绌辱”四十余年,又何须苦口婆心告诫女儿们时刻注意低眉顺眼?


愚蠢的“未成年人女德班”,是在拿血泪当国粹

原创: 谌旭彬 短史记 2018-12-10

https://mp.weixin.qq.com/s/alfXm6hY8PSMK9tvWNEm6g

欢迎随手转发到朋友圈。寻求转载授权,请关注微信公众号航通社 (ID:lifeissohappy) ,并在后台留言输入关键字转载。转载时请保留版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