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1988年,世界艾滋病日设立的背景

1982年,第一次有记者向美国白宫新闻秘书提出关于艾滋病严重蔓延的问题,新闻秘书没有直接作答,而是说了一句双关语:

“艾滋病?” 他装作翻了翻他的笔记,说道,“我可没有。你呢?”(意即他没有相关的笔记,他自己也没有得艾滋病)。

除了提问的记者,很多参会者都爆发出大笑。对他们来说,艾滋病 (那时候被称为“男同性恋的瘟疫”)很遥远,是一个边缘群体的问题,不值得他们关注,但是可以用来搞笑取乐。

就在他们开玩笑的同时,感染艾滋病的人数正在上升。几年内,死亡人数很快从几百升到几千,从几千升到上万,但是保守派的里根总统在公众面前仍然忌讳“艾滋病”这个词语。

因为最高领导的忽视,政府公共卫生体系不仅没有采取有效的行动,也没有传播防艾信息,导致情况继续恶化。

同性恋群体中的控艾倡导者发起了一系列运动,其标语为:“沉默等于死亡”。

随着艾滋病的快速蔓延,之前的无视和冷漠变成了露骨的歧视和恐惧。

很多具有强大社会影响力的里根总统的支持者开始散布艾滋病是上帝对同性恋的“复仇”之类的言论。一位美国联邦法官判决一个因输血而感染艾滋病的七岁女孩上课时必须坐在一个玻璃箱子里面。

在当时这样不容乐观的环境中,两名世界卫生组织官员提出了建议,从1988年开始将每年12月1日设立为世界艾滋病日,以此呼吁所有联合国成员国增进对艾滋病的正确认识和关注,尤其是消除关于艾滋病的歧视和污名化。

世界艾滋病日创始人之一詹姆斯•邦恩(James Bunn)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明了世界艾滋病日的目标是消除几个相关的污名化的现象:“恐艾”、“恐同”和性避讳。

时至今日,世界艾滋病日已经走过了整整三十载。这三十年,我们看到了公众关于艾滋病防治知识的科学素养不断提高。

但与此同时,在医务、教育、及整个社会的包容度等方面,我们仍未完全走出“恐艾” 和 “恐同”的阴影。

在第三十个世界艾滋病日到来的时刻,为了更有效地防治艾滋病,控艾倡导者再次呼吁全世界共同消除歧视和污名化。


三十年后,我们为什么还需要世界艾滋病日?

Darius Longarino (龙大瑞) , 李翔 , 陆海娜 为FT中文网撰稿 2018-11-30

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80466

欢迎随手转发到朋友圈。寻求转载授权,请关注微信公众号航通社 (ID:lifeissohappy) ,并在后台留言输入关键字转载。转载时请保留版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