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政府一旦创造了某种稀缺性,就很难消除;寻租造成的伤害是永久性的

最开始寻租的人,早已拿着资本化的租,逃离这个市场了。现存的市场参与者,都是真金白银,从一开始的寻租者手里购买的牌照。

如果政府简单粗暴地放开牌照管制,将会造成三个很不利的结果:一、破坏政府信誉;二、破坏公平市场交易;三、激怒现存的市场参与者。

可是最该为这个问题买单的始作俑者,却找不到了,早已逃之夭夭。

从效率的角度上来讲,我们应该放开管制,让市场自由竞争;但从公平的角度来讲,我们不应该在找不到始作俑者的情况下,贸贸然地把板子打到背锅侠的屁股上,这很不合适。

退一万步讲,即使我们可以动用税收从背锅侠手里赎买牌照,这又涉及到更大范围的公平问题。所以,寻租行为造成的伤害不是暂时性的,而是永久性的。

政府一旦创造了某种稀缺性,就很难消除掉这种稀缺性。为了更直观地展示这种伦理上困难,我举两个具体的例子。

一、某信贷人员口述:某银行给某市某区的房地产开发商一笔贷款,抵押物为该开发商尚未出售的房子。后来,这个开发商经营不善,还不上这笔贷款。

银行要去接收这批房子,可是去房管局一查,房子都解质押了,并且已经出售。

银行走访了一下这个小区,发现已经住满了人。原来,这个开发商通过贿赂房管局局长的方式,解质押了这批房子,并悄悄出售。再后来,开发商跑了,房管局长被抓。

但是,该银行能把小区里的住户全赶走,回收这批房子吗?银行开始也想这么干,然而,区政府怕造成群体事件,给银行施压,最后不了了之。

二、1997年10月8日,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100天,特首董建华在香港立法院宣读了其上任以来的首份施政报告——《共创香港新纪元》。

著名的“八万五”政策就出自这篇报告,根据该政策,政府计划供应充足的住宅用地,每年兴建八万五个单位,来平抑楼价。

该政策立意很好——既要提升香港的国际竞争力,又让普通市民得以置业,防止香港贫富差距拉大——所以,这个政策很得人心。

但是,后面的故事大家也都知道了,亚洲金融危机来了,香港楼价暴跌,为了维护香港的金融稳定,香港政府决定救楼市,从1998年起停止卖地9个月。

可能有人会说,“八万五”政策生不逢时,正好赶上亚洲金融危机;但实际上恰恰相反,如果没有金融危机,单纯地因为政府放量供地把楼市打垮,激起的民意将更加汹涌,那时,就没有这么好的台阶可以下了。

最终,还是那个逻辑,政府简单地让现存市场参与者承担“消灭稀缺性”的成本,是及其不公平的,是很难不激起民愤的。

但如果让政府出钱赎买,他又哪里来的那么多钱呢?所以,寻租行为制造了一种很难逃脱掉的“稀缺性陷阱”。


剑走偏锋的诱惑——我们的国家向何处去

原创: 沧海一土狗 沧海一土狗 2018-08-08

https://mp.weixin.qq.com/s/YjUPDuDv7oLtvHZZ80juMQ

欢迎随手转发到朋友圈。寻求转载授权,请关注微信公众号航通社 (ID:lifeissohappy) ,并在后台留言输入关键字转载。转载时请保留版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