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古代死亡率太高,连权贵也避免不了婴儿早夭的痛苦

20世纪之前,人类的生育史上有一句话,叫“高出生率,高死亡率”。高出生率是由于缺乏避孕手段,高死亡率则涉及卫生医疗和公共环境。

英国学者劳伦斯·斯通在《英国的家庭、性与婚姻,1500—1800》一书中指出:“近代初期家庭与今日家庭的最大不同之处,不在于婚姻或出生,而在于死亡的不断出现。死亡居于生命的中心,就像墓地居于农村的中心。死亡在所有年龄中都是一寻常事件,并非主要发生在老年人身上。”

斯通说,1640年代,英国人的期望寿命是32岁。在所有小孩中,死亡率最高的是新生婴儿。在法国,一岁内的婴儿死亡率平均约在21%,但实际的比率还要高出许多,因为大量在出生后头几天或头几周就死亡的婴儿,其出生根本就未被记录下来。这种情况,直到19世纪也未有真正改善。

在伦敦西敏寺有座著名雕塑,描绘伊丽莎白·南丁格尔夫人(1704—1731)死于难产的情景,骷髅死神从坟墓中钻出来,将手中的长矛指向她,她的丈夫将长矛挡开以保护她。此情景令参观者印象深刻,也显示当年欧洲上流人士的生育不易。

人类生育子女是为了延续子嗣。在中国,更有儿孙满堂、多子多福的传统理念,但种的繁衍一直艰难,民间有“生一千,死八百”的说法。虽然康熙年后,中国人口总数有了很大的增长,可是婴幼儿的存活率依然很低。清代人口学的研究表明,当时人均预期寿命也仅有30岁左右。

平时我阅读史料,常常接触到官员子嗣死亡的史料。


张爱玲祖辈那些母亲们的生育史

姜鸣 大家

欢迎随手转发到朋友圈。寻求转载授权,请关注微信公众号航通社 (ID:lifeissohappy) ,并在后台留言输入关键字转载。转载时请保留版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