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轻声细语是城市地铁礼节,声音洪亮是田间地头伦理

上周参加一个主题是“公民教育”的沙龙,我的同事施爱东演讲的题目是《乡村社会需要什么样的公民教育》,他举了一个关于“大声喧哗”的例子:

在农村,假设我们两个人,老在嘀嘀咕咕地说话,别人可能就会怀疑我们在搞阴谋诡计,别人会说,你干嘛不大声一点说话?你可以“打开天窗说亮话”嘛,你这鬼鬼崇崇的算什么事?有什么话就大声说嘛。

所以说,大声说话才是具有正当性的行为方式。我们形容一个人堂堂正正,常常会说他“声音宏亮”。声音宏亮是个褒义词,细声细气,嘀嘀咕咕才是贬义词,鬼鬼崇崇,那肯定是在说东家长西家短,这种说话方式在乡村社会里反而是被人看不上的。

“大声喧哗”这个例子非常普遍。主要由城市居民组成的中国游客团到西方国家,仍然经常因“大声喧哗”而被指责为“没素质”。对此爱东的结论是“谁掌握了主流话语,就会把他自己认为正确的行为方式当成文明的标准,用来衡量另外一种文明形态”,放在中西方的礼仪交流背景下,这样说有道理。入乡随俗,古有明训。然而,在中国社会内部,这样一个各种话语与观念并置的场域,应该怎么处理这种矛盾?

那天我的发言主题是“尊重”。我说以前我想到公民教育的基础,可能会认为是“用正确的知识去教育别人,用正确的观念去引导别人”,现在再想这个问题,会觉得一切交流的前提应该是“对别人的尊重”。


骂“地铁渣男”的时候也要想想怎么应对陌生人骚扰

杨早·腾讯大家

欢迎随手转发到朋友圈。寻求转载授权,请关注微信公众号航通社 (ID:lifeissohappy) ,并在后台留言输入关键字转载。转载时请保留版权信息。